宿迁市委市政府最新发布
2021-3-7 08:24 来自 微微 发布 @ 热点关注
**宿迁市委 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宿迁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各县(区)委、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开发区、新区、园区,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宿迁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已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宿迁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努力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夯实“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现提出如下措施。
一、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空间结构
1.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以建设“美丽宿迁”为统领,按照“1+3+50+N" 城乡空间发展定位,科学编制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确保“三区三线”精准落地,加快打造美丽宜居城市、美丽特色城镇、美丽田园乡村有机贯通的空间形态。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发展首位度,统筹推进沭阳、泗阳、泗洪县城及洋河、双沟等重点城镇建设,提高中心城区和三个县城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加快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完善小城镇联结城乡的功能,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中心镇发展成为现代新型小城市。支持沭阳县、泗阳县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到202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6%以上,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10万人,重点镇、特色镇人口规模分别达到8—12万、5—8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推动村庄分类发展。落实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要求,探索美丽乡村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方式,因地制宜编制“多规合一” 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提升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和特色保护类村庄发展水平。持续推进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搬迁撤并村庄中有改善意愿的农户对老旧房屋进行改造,依托规划发展村庄改造和新建一批新型农村社区,扎实推进特色田园乡村、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到2025年,再改善8万户以上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建成特色田园乡村50个、美丽宜居村庄700个左右,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的宿迁样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房办、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开展城乡融合试验示范。全面启动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积极争取纳入省级城乡融合试验区,高标准编制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产业、生态等专项规划,在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率先突破,把黄河故道建设成绿色水美生态廊道、富民增收经济廊道、城乡一体示范廊道、文旅融合展示廊道。支持宿豫区推进六塘河生态廊道建设。(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促进城乡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4.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紧盯千亿级三产融合型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加大农业招商力度,支持“加工+”“互联网+” “旅游+” “生态+” 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乡村新业态发展。大力实施农业能级提升行动,加快“三群五链”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突出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上的引领作用。研究出台支持农村电商发展政策意见,每个县(区)主打1个网络农产品和N个其他电商产品,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发展。围绕环中心城区休闲农业产业带,扶持创建一批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精品村、主题农园、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加快培育一批功能定位准确、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50家,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超 1500万人次,农产品年网络销售额超300亿元。(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商务局、市供销合作总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加快构建以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主体、乡镇特色园为补充的“7+X”布局,促进重点镇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园区有效覆盖、相互支撑的现代农业园区体系,加快省级农业高新区建设,推动农业重大项目、农业龙头企业向现代农业园区集聚。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支持泗阳、沭阳加快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与发展,支持泗阳开展省级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小镇,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提升公共服务承载功能,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本链的紧密耦合。到2025年,重点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22个以上,省级农业高新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力争实现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县(区)全覆盖。(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6. 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进乡入村转化机制。实施科技兴农行动,推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创新。加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招引培育力度,鼓励和扶持企业在乡村建立一批试验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探索赋予科研人员、农业科技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技术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到乡村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推动农技人员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入股等形式与农村实体结成利益共同体,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农科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与耕地地力提升和责任落实相挂钩的保护机制。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鼓励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持续打造百万亩生态成片林生态体系,探索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区域性生态补偿交易等。深入推进泗洪县“两山”理论创新基地建设。积极推动排污权市场化交易,企业通过自主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腾退出的排污权益,统一纳入省交易平台交易。完善市域河流区域补偿机制,在市级河流区域补偿县(区)全覆盖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补偿范围,实现县(区)主要跨界河流区域补偿全覆盖。按照国家和省部署,稳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
各县(区)委、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开发区、新区、园区,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宿迁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已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宿迁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努力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夯实“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现提出如下措施。
一、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空间结构
1.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以建设“美丽宿迁”为统领,按照“1+3+50+N" 城乡空间发展定位,科学编制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确保“三区三线”精准落地,加快打造美丽宜居城市、美丽特色城镇、美丽田园乡村有机贯通的空间形态。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发展首位度,统筹推进沭阳、泗阳、泗洪县城及洋河、双沟等重点城镇建设,提高中心城区和三个县城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加快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完善小城镇联结城乡的功能,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中心镇发展成为现代新型小城市。支持沭阳县、泗阳县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到202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6%以上,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10万人,重点镇、特色镇人口规模分别达到8—12万、5—8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推动村庄分类发展。落实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要求,探索美丽乡村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方式,因地制宜编制“多规合一” 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提升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和特色保护类村庄发展水平。持续推进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搬迁撤并村庄中有改善意愿的农户对老旧房屋进行改造,依托规划发展村庄改造和新建一批新型农村社区,扎实推进特色田园乡村、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到2025年,再改善8万户以上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建成特色田园乡村50个、美丽宜居村庄700个左右,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的宿迁样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房办、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开展城乡融合试验示范。全面启动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积极争取纳入省级城乡融合试验区,高标准编制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产业、生态等专项规划,在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率先突破,把黄河故道建设成绿色水美生态廊道、富民增收经济廊道、城乡一体示范廊道、文旅融合展示廊道。支持宿豫区推进六塘河生态廊道建设。(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促进城乡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4.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紧盯千亿级三产融合型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加大农业招商力度,支持“加工+”“互联网+” “旅游+” “生态+” 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乡村新业态发展。大力实施农业能级提升行动,加快“三群五链”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突出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上的引领作用。研究出台支持农村电商发展政策意见,每个县(区)主打1个网络农产品和N个其他电商产品,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发展。围绕环中心城区休闲农业产业带,扶持创建一批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精品村、主题农园、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加快培育一批功能定位准确、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50家,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超 1500万人次,农产品年网络销售额超300亿元。(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商务局、市供销合作总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加快构建以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主体、乡镇特色园为补充的“7+X”布局,促进重点镇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园区有效覆盖、相互支撑的现代农业园区体系,加快省级农业高新区建设,推动农业重大项目、农业龙头企业向现代农业园区集聚。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支持泗阳、沭阳加快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与发展,支持泗阳开展省级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小镇,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提升公共服务承载功能,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本链的紧密耦合。到2025年,重点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22个以上,省级农业高新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力争实现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县(区)全覆盖。(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6. 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进乡入村转化机制。实施科技兴农行动,推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创新。加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招引培育力度,鼓励和扶持企业在乡村建立一批试验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探索赋予科研人员、农业科技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技术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到乡村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推动农技人员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入股等形式与农村实体结成利益共同体,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农科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与耕地地力提升和责任落实相挂钩的保护机制。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鼓励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持续打造百万亩生态成片林生态体系,探索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区域性生态补偿交易等。深入推进泗洪县“两山”理论创新基地建设。积极推动排污权市场化交易,企业通过自主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腾退出的排污权益,统一纳入省交易平台交易。完善市域河流区域补偿机制,在市级河流区域补偿县(区)全覆盖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补偿范围,实现县(区)主要跨界河流区域补偿全覆盖。按照国家和省部署,稳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
免责声明:
本平台旨在开源共享精神,请勿发布敏感信息,任何违法信息我们将移交公安机关;
上一篇: 最低23.5万,泗洪一大批房产被拍卖!
下一篇: 注意!泗洪这些地方将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