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一支由28名淮北中学师生组成的名为“铁流千里考察队”的队伍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队员们一个个黝黑的面庞上洋溢着阳光、幸福的笑容。他们是从江苏省泗洪县一路徒步而来……据该考察队领队、淮北中学正高级教师陈经山介绍,“铁流千里考察队”已举办17届,每年他都会组织学生在暑期开展这个活动。“用自己的双脚来丈量江苏泗洪到沈阳的距离,是一件很特别的事情,因为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让我们做一次体验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之旅,在行走途中用心去感受志愿军英烈的牺牲与付出。”
“铁流”已办17届 这次主题是抗美援朝 淮北中学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始建于1941年,是彭雪枫、刘瑞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办的一所抗日军政学校。基于淮北中学的红色背景,从2007年开始,学校组织“铁流千里考察队”,每年徒步活动主题也与红色教育相关,根据不同主题制订行走路线。
“今年恰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确定为‘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让老区儿女个个出彩’。”陈经山介绍说,今年是第17届,这支由28人组成的“铁流千里考察队”于6月30日从泗洪县出发,途经江苏、山东两省,从烟台跨海到大连,行走大连、营口、丹东、本溪、鞍山、辽阳等市,最终在8月15日走到了目的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在这里,他们特别来到了家乡人王守正烈士墓前,听记者讲述他的英雄故事。王守正是江苏宿迁人,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7师21团1营3连排长,1951年被评为炮兵乙级战斗模范,1952年8月在抢救许洪斌等战友时因严重烧伤而牺牲。而许洪斌如邱少云一样,为了保护炮兵阵地,在被敌机投下的凝固汽油弹击中阵地着火的情况下,毅然放弃自救,宁愿被大火烧死,也绝不暴露炮兵阵地,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用身体牢牢守护住对大炮来说最重要的瞄准镜。许洪斌为江苏新安人。安葬在陵园的,还有江苏泰州籍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
同学们听到有这么多江苏英烈为国牺牲,既感到自豪,又感到难过,因为他们牺牲时都太年轻了。他们表示,回去后要把江苏英烈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有经历才有故事 “铁流”书写无悔青春
在参观完沈阳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后,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席地而坐,他们行走了47天,体能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过每个人的脸上却洋溢着笑容。 他们不愿和记者讲旅途的艰辛,却愿分享此行的收获。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深深的情,浅浅地说。
男队员王梓旭用“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形容他此时的心情。“我曾听过一句话:‘不走出去,家就是你的世界;走出去了,世界就是你的家!这就看你愿不愿意踏出你的第一步,命运在这一刻会完全不同。’现在我很感激自己走出了第一步。回想这40多天时间,第一天便是累。但是,往后便是精神的激荡。过去我是个行动的矮子,总是‘明日复明日’,铁流千里,给了我改正自己的机会。” 男队员魏正给记者看他手机上写的此行总结:“神话般的铁流千里给我种种难以忘怀的回忆。我做出了一次关键的选择,我选择参加了铁流千里这个社会实践,这次的远行研学让我受益匪浅。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辽宁人的豪爽,哪怕我们只是他们一生中再普通不过的陌生人,却热情似火地邀请我们一起畅聊,在晚风中我向他们自豪地诉说着这一路走来的经历。在铁流千里中,我觉得最美的风景是我们顶着烈日,挥洒汗水,为到达目的地时坚持的身影。”
女队员刘羽希对记者说:“抱着缅怀先烈,开阔视野的想法,我报名参加了‘铁流’。刚开始徒步的时候,总是坚持不下去,走着走着就想放弃。但是经历磨砺之后,已经可以走完全程。伴随而来的是愈加黝黑的皮肤和脚上的水泡,但这正是铁流的证明,也是铁流最美的勋章。铁流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难得的经历,写进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青春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陈经山认为,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在“考察”中体会实际中的“苦”有多“苦”,“难”有多“难”,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知道自己现在的“甜”有多“甜”。我们就是要用“铁流千里”书写孩子们自己的无悔青春,为他们的青春打上应有的底色。375名“铁流”队员 走出许多优秀人才 陈经山说,自己的徒步“考察”壮举源于一次偶然。“我最开始的设想是从阅读一本《淮河》的书开始的。那时看完这本书我和一个学生就一路骑车从泗洪到了蚌埠。之后就以‘淮河考察队’的名义,每年都选择不同的考察路线,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出去考察。除了第一年骑车之外,此后都是徒步。”陈经山说,“就这样,我坚持了5年,到了2007年,在泗洪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建议下,我决定将考察队更名为‘铁流千里考察队’,寓意就是要考别人之长,察自己之短。”一次偶然成就的壮举,一场坚持16年的行动。有多少学生从中获益,又有多少故事在这里发生。已有17届、375名“铁流”队员,从“铁流”的队伍里,走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陈经山介绍说:“很多毕业多年的‘铁友们’,都会为每年的‘考察队’提供无私的帮助。这些年能够坚持走下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的坚持与帮助。而在校的同学,经过‘铁流’的洗礼,也会从优秀变拔尖,中等变出色,后进变先进。”记者问他还能坚持组织多少届“铁流千里考察队”,陈经山说:“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行走的方式,发现自己,证明自己,成就自己,进而带动周边更多的人向真向善,让这股铮铮铁流永远走下去,永远迸发出正能量,你说我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