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班班主任
您的孩子在学校晕倒了 急需用钱,快转账到这个账户”
身为家长 收到类似信息 是不是很着急 会不会一个冲动就转账了 先别着急 你可能会陷入骗子的圈套
随着家校沟通越来越紧密 骗子们冒充老师 利用各种骗术骗取家长钱财 小编为大家总结了 以下几种骗术 请家长们务必擦亮眼睛 不要上当
骗术1假冒班主任发布缴费信息一些诈骗分子在社交软件搜索“班级群”“年级”,利用群管理不到位的漏洞蒙混进群。有的骗子会蹲守在校园门口,通过与家长闲聊、套近乎的方式,索要家长群(班级群)的二维码,或者扫描学校公众号发布的新生群二维码入群。
进群后先“潜水”一段时间,锁定老师的身份并摸清其活动规律,随后克隆老师头像和昵称,在班级群里发送“收取学费、资料费、班费、资料邮寄费”“充饭卡”等信息,或私信联系家长缴费,从而骗取钱财。
另外,诈骗分子还可能会安排同伙在群里发送已缴费的截屏,以此带动其他家长一起缴费。
特别是新生家长需高度警惕,新生入学,家长与老师之间尚不完全熟悉,此类诈骗处于高发状态。
骗术2假冒教育部门“发放助学金” 诈骗分子以教育部门或慈善机构的名义,通过电话或短信联系学生,声称有助学款或捐助款需发放,但因系统问题无法直接到账,要求学生提供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或者要求缴纳相关手续费用,从而实施诈骗。
奖学金、助学金的发放等,会有官方通知渠道与规定程序,不会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联系个人要求提供信息,更不需要缴纳手续费、保证金等任何费用。
骗术3假冒同学借钱应急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盗取QQ号等社交账号,摸清账号所有者的人脉关系。锁定受害人后, 诈骗分子便会冒充受害人的同学等,以“朋友出车祸”“酒后斗殴”“家人生病”等理由,谎称急需用钱,让受害人将钱转到指定的账户上,从而实施诈骗。
了解骗子套路后 大家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
如果你是家长1. 分辨信息的真假。在家长群(班级群)里,家长如果收到需要“交费”“转账”等通知时,可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核实,不要急于转账、汇款,一旦发现可疑情况,请及时在群里提醒,并保存好相关证据及时报警。
2. 不在家长群或者其他公开的网络平台发布涉及个人和孩子隐私的信息,也尽量不要提及孩子具体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3. 若接到添加好友的申请,务必先核实对方身份。
4. 凡是孩子通过手机短信、QQ、微信以“培训班缴费”等理由要求转账汇款的,务必先与孩子本人电话沟通或当面核实,以防被骗。
5. 一定要保存好老师电话,接到类似“孩子受伤、突发疾病”等需要转款的电话或信息时,保持冷静,先联系学校老师或当事人,不要盲目汇款。
如果你是老师
1. 要加强群组管理。应开启入群验证功能,并实行实名制,对每一位入群的成员身份进行审核,避免陌生人加入。
2. 一旦发现身份可疑人员,及时清除出群。
3. 提醒群成员谨慎发言,不乱发、乱点链接,不向无关人员转发群里的文件、通知等。
4. 遇到涉及孩子突出情况时,通过电话或当面告知的方式联系家长,避免将孩子隐私信息发至群里。
如果你是学生1. 收到同学、好友通过QQ等社交软件发来的借款、代付等请求时,一定要与对方电话或者当面核实,切勿直接转账付款。
2. 如果好友、同学与你视频聊天,可以通过互打手势确认或制定行为动作进行辨认,防止遭遇AI视频换脸诈骗。
3. 如果发现个人QQ等社交账号被盗,应及时找回账号并提醒亲友,以免他人上当受骗。
4. 遇到同学、好友的求助,要核实清楚,如有重要情况要第一时间与家长、老师沟通交流,遇紧急特殊情况及时报警。
对于“老师”发来的信息 广大家长朋友 一定要多方验证核实后 再进行操作
同学们也要 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如果遇到诈骗 第一时间拨打报警电话 110或96110 或到派出所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