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从北上广到小县城,菜市场摆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不少年轻人在追求自由与理想的同时,也想通过摆摊挖掘出更多人生的可能和潜在价值。在城区一家农贸市场里,99年出生的王梦娇做着富有历史的传统美食,经营着自己的摆摊创业之路。
10月18日清晨6时,天边的云雾渐渐散去,东方的天空已透出了红光,此时,在金盛农贸市场内,绿豆饼摊主王梦娇正做着每日售卖的准备工作,备料、磨糊、滴豆饼,不一会,一方小小的摊子四周,一缕氤氲的热气在市井气息中飘出,鼻子所闻之处,都萦绕着绿豆饼的香气。
绿豆饼摊主王梦娇告诉记者:“豆子是前一天晚上泡的,我们要根据第二天的客流量,看今天要准备多少豆子。每天泡完豆子以后,早上大概五点钟起床,把豆子装桶里面,装车,再带过来,出摊到这大概就是五点四十左右。把豆子放到石磨里面,磨出来豆浆,我们就可以滴豆饼了。夏天的话,我们就会早一点出摊,冬天就会迟一点。”
在两淮流域,小豆饼绝对是一味让人印象深刻的特色名吃。这种“豆饼”看起来不大,但它的制作工艺却不简单,在经过选料、研磨、调匀等多道工序后,还需用小石磨将豆瓣磨成糊状,以特制的工具将豆糊滴在温度适宜的平底锅上,最后在适中的火候作用下,逐渐烘烤成两面金黄、有韧性的小圆饼。
王梦娇说:“我们做豆饼是要讲究它的速度和手感的,要滴的差不多大,这样出来的卖相会比较好,其次就是火候,火候也要掌握好,不能说它出来的豆饼嫩了啊,糊了啊。”
起完锅、擦上油、滴面糊,约莫两分钟,味美清香的绿豆饼便出炉了,刚制成的绿豆饼小巧圆润、黄中透绿,热气伴随着甜丝丝的焦香,尽管再烫手,都会忍不住拿起来咬上一口。
刚出锅的小豆饼热气腾腾的,散发着浓浓的绿豆香气,口感非常的软糯。
时间与温度、浸泡与研磨总是可以让简单的食材迸发出自身的美妙气息,王梦娇的手艺传承自他们的祖辈,研习制作工具虽看似寻常,却也极其讲究,自摆摊以来,她始终保持着手工操作"滴壶",小石磨加工豆糊的原始方法,这不仅抓住了顾客的味蕾,还在产品视觉上给人以新奇。
绿豆饼摊主王梦娇向记者介绍道:“我们家的小豆饼都是石磨现磨的,在市场里面还是比较吸引人的,因为很多像我们这一辈的,或者90后很少见到这个东西,石磨研磨是属于低温研磨 它营养,口感都会比较好一点。”
当天上午八点,绿豆摊前已密密匝匝地围着等待新鲜绿豆饼出炉的人群,王梦娇轻车熟路地推进着绿豆饼的制作步骤,日复一日的练习让她对时间、火候和数量都有着炉火纯青的掌控,尽管忙碌但手里的活儿不曾停下,招揽顾客也丝毫不耽误。
绿豆饼摊主王梦娇表示:“做豆饼要控制它的速度,可以慢一点,也可以快一点,一般的话就是从早上六点钟,滴到现在中午十一点多这样。”
滴壶在王梦娇的手里快速移动着,几十枚豆饼整齐排列在平底锅上,如棋子般,每一个都一般大小,一样厚薄,售卖间隙,我们的记者也尝试着体验了一把滴小豆饼。
记者潘荣表示:“跟小姐姐学习着尝试去滴了小豆饼,其实发现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容易,看上去很简单,它的手感、力度和速度都要配合的非常好,然后滴出来的小豆饼才能均匀, 厚度也才能好看。我尝试了几遍,确实不容易,就光这个壶拿在手里面,就将近有三斤重这样子,如果一天拿下来手上还是很累的。”
记者的体验让我们感受到了手工制作的不易和辛苦。从清晨到晌午,王梦娇都需一直忙碌在摊前,不间断地研磨制作绿豆饼,因为口感好,绿豆饼摊每日能售卖近七十斤的绿豆饼,如遇特殊节日会更多,虽然忙碌但王梦娇始终微笑面对生活,在菜市场的烟火气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绿豆饼摊主王梦娇表示:“我爸和我外公之前就是做这个的,祖传下来的手艺,我学着还是可以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就不像别人有什么创业的压力,我们这摆小摊也就还好,做生意反正累一点,自己赚钱嘛,自己当老板还是开心的 。”
人间烟火气,美食抚人心。在城市菜市场的一个个摊位后面,活跃着越来越多像王梦娇这样的年轻创业者,这些新生力量的加入,为菜场注入了新型血液。他们每天起早贪黑,经营着方寸之地,为百姓生活带来便利,也创造着自己的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