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rgba(0, 0, 0, 0.9)]中疾控连夜通报: [color=rgba(0, 0, 0, 0.9)]3月30日至4月6日 [color=rgba(0, 0, 0, 0.9)]新发现50例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 ↓↓↓ 4月8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最新情况,对比4月1日中疾控通报数据,3月30日至4月6日,新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50例。
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023年4月6日降至2119;检测阳性率2022年12月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2023年4月6日为1.4%。
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近6周(2月24日-4月6日)在波动增加后呈现平台波动,4月6日为38.4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86.6%。
2022年9月至12月上旬,全国流感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量稳定在10万左右,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在2.7%-3.6%区间波动。第50周(12月12日-18日)明显上升至8.5%,第51周达到最高12.1%,第52周起快速下降。2023年第7周(2月13-19日)流感样病例占比(1.8%)开始呈现增加趋势,第10周达阶段高峰(9.1%)后开始持续下降,第13周(3月27日-4月2日)流感样病例占比为8.4%。
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4月6日,全国共报送29965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75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48(48.8%)、BF.7.14(27.8%)和DY.1(8.8%)。共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192例,其中,4例BQ.1、3例BQ.1.1、1例BQ.1.1.13、1例BQ.1.1.17、1例BQ.1.1.38、1例BQ.1.1.53、2例BQ.1.1.66、1例BQ.1.1.69、8例BQ.1.2、2例BQ.1.8、1例DT.2、1例EA.1、1例CH.1.1、1例CH.1.1.1、12例XBB.1、2例XBB.1.11.1、1例XBB.1.12、63例XBB.1.5、1例XBB.1.5.5、7例XBB.1.5.7、3例XBB.1.9、53例XBB.1.9.1、15例XBB.1.9.2、4例XBB.2.3、1例XBB.2.4和2例XBB.3。
关于新冠病毒起源,中疾控最新发声→
[color=rgba(0, 0, 0, 0.9)]8日下午 [color=rgba(0, 0, 0, 0.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 [color=rgba(0, 0, 0, 0.9)]介绍我国新冠溯源研究情况 [color=rgba(0, 0, 0, 0.9)]并答记者问
中疾控专家:华南海鲜市场并未发现病毒在动物当中传播的证据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周蕾介绍,中疾控当时把中国境内2018年到2020年采集了38000多份的家禽家畜样本,以及41000多份的野生动物样本都进行了抗体或者核酸检测,这些结果提示没有发现新冠病毒阳性。中疾控还对华南海鲜市场当时的所有动物产品上下游供应链进行了追溯性调查,并没有发现病毒在动物当中传播的证据。这些研究结果当时就与世卫组织遴选的国际专家团队进行了分享,大家也都是认可的。
论文:检测结果提示,华南海鲜市场病例很可能来源于人而非动物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学院院长、教授童贻刚介绍,中国疾控中心关于华南海鲜市场研究发表的文章显示,目前还没有任何科学的根据能够明确新冠病毒真正的起源,这篇文章涉及的所有动物样本,经过检测全部都是阴性的,这就提示华南海鲜市场的动物并没有真正感染。华南海鲜市场环境中存在阳性标本,这些标本中所检测出的宿主信息绝大部分都是人的信息,也有其他动物的信息,这也提示华南海鲜市场病例很可能都是来源于人的,而不是来源于海鲜市场的动物的。科学家们一直就新冠的起源努力开展研究,而且也在其他的国家发现了一些和新冠病毒更加接近的蝙蝠的冠状病毒。但新冠病毒究竟是怎么样?从什么地方、什么方式感染人的?这个确实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疫情的发现地并不等于疫情的起源地
周蕾介绍,病毒的溯源研究存在一定难度。新冠到现在才三年时间,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多种疾病溯源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疫情的发现地并不等于疫情的起源地,还是应该秉承科学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对于新冠病毒溯源,需要全世界的科学家共同研究、充分客观地秉承科学的态度来一起开展研究工作。
新冠病毒可能通过实验室引入吗?报告:“极不可能”
周蕾介绍,关于新冠病毒的起源,我们在第一阶段的联合研究过程中已经得到一个结论。在报告里,我们很明确提出对本次新冠疫情起源的几个方面的假设研判的结果。在报告中,从人的方面、动物的方面、跨种属传播等这几个角度,也包括实验室的可能性,我们都做了评估。
得出的结论为:人畜共患病直接溢出的可能性是“可能到比较可能”,通过中间宿主引入,我们认为是“比较可能到非常可能”的,通过冷链的引入是“可能”的,通过实验室引入我们当时的研究判断是“极不可能”的。
研究:对武汉2019年下半年献血者的新冠血清学检测显示没有新冠感染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介绍,第一阶段联合研究报告发布以后,中国科学家进一步开展了大量的新冠溯源相关工作,有关研究成果也已及时公开发表。比如对武汉2019年下半年献血者的新冠血清学检测显示没有新冠感染,已经发布在《Protein&Cell》杂志,对中国境内17000多只蝙蝠的病毒谱研究也没有发现新冠及其相关冠状病毒序列,也已发表于《National Science Review》杂志。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与国际同行分享了我们拥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
[color=rgba(0, 0, 0, 0.9)]中疾控:第一阶段联合溯源研究过程中,中国没有任何隐瞒保留
沈洪兵介绍,中方主动邀请世卫组织选派国际专家组两次来华合作开展溯源联合研究。在整个第一阶段联合研究过程中,中国向联合专家组提供了当时所掌握的所有溯源相关资料,没有隐瞒任何病例、样本及其检测和分析结果。近日世卫组织个别官员和专家随意发表观点,轻率否定当时的结果,完全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是对世界各国参与前期溯源工作的科学家的粗鲁冒犯和不恭,是将新冠溯源政治化的表现,是中国科学界无法容忍的,也是不能被全球科学界所接受的。
第二,在第一阶段联合研究已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上,我们并没有停下新冠病毒溯源的脚步,仍然统筹资源继续在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动物与环境乃至实验室检查等方向开展全面的科学调查研究工作,相关进展和结论,也已经由中方科学家通过与世卫组织和新型病原体起源国际科学咨询小组(SAGO)报告交流或通过发表文章等方式,与国际科学界和同行进行了分享。众多研究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第一阶段的联合研究结果。
沈洪兵表示,这些研究成果和相关数据已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和有责任感的科学家,我们始终在积极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分享研究成果。我们希望秉承科学的态度,坚持科学家为主体,加强交流合作和信息共享,在科学的轨道上开展新冠病毒溯源工作。一些指使和参与将溯源问题政治化、企图抹黑中国的势力和人物,都不要以为全世界科学界的眼光会被他们的拙劣操弄而蒙蔽。我们奉劝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人士回归科学和公正的立场,不要主动或被迫成为个别国家把新冠溯源政治化的工具。
|